<统编教材阅读编排特点

一年级教材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,精心设计语言活动,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主阅读,引导学生初步运用阅读方法,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,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
一、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,双线组织阅读单元

全套教材以双线组织阅读单元,在教什么、学什么方面有非常清晰的目标。所谓“双线”,就是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。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、必需的语文能力、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“点”,由浅入深,由易及难,分布在不同的单元,体现在阅读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,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。每个单元中,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,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要素,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,使教学更加有章可循。

一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14篇课文,围绕“自然”“想象”“儿童生活”“观察”等主题分成4个单元。随课文安排的语文要素,有“读准字音”“朗读时注意停顿”“认识逗号和句号”“认识自然段”“获取文中的信息”等,有机渗透在课后练习中,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体系与教学梯度,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—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,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,体现层级序列,增强教学的操作性。

二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,给予学生多方面的精神滋养

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,按照“整体规划、有机融入、自然渗透”的基本思路,自然渗透立德树人。

课文思想内涵全面,蕴含着热爱祖国、关爱他人、友好相处、热爱科学等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,以及适应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,富有教育意义。如,《秋天》《四季》《江南》,描绘了祖国大江南北美丽的自然风光,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。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、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,富有生活情趣。如《影子》《比尾巴》《青蛙写诗》《雨点儿》《雪地里的小画家》《乌鸦喝水》,都是以儿童的视角,对自然界、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摹,充满了儿童的情趣;《明天要远足》《大还是小》《项链》,不仅描绘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,也展现儿童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,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。这些课文既“有意思”又“有意义”,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,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。

此外,语文园地专设栏目“和大人一起读”,其中编排的文章,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,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常识,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;通过“日积月累”栏目,让学生读背优秀古诗和名言警句,使学生在积累语言、积淀文化的同时,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。

三、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,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

教材围绕朗读背诵、理解内容、积累词语、运用词句、拓展实践等几个方面系统设计课后练习,在落实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“识字写字”的基础上,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,着重加强朗读的练习、字词句的积累运用以及阅读方法的引导。学习要点明确,知识体系清晰,操作性强。

1.针对课文特点,提出朗读的不同要求。

起步阶段的朗读指导,一开始就重视基本功的训练。如《秋天》一课,出现了“一”字的三种读音,教材有针对性地提出:“朗读课文,注意‘一’字的不同读音。”将“读好课文”的重点放在根据语境读准“一”的变调,明确这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什么。随后的课文学习,朗读要求逐步提高,从要求“朗读课文,读准字音”到“读句子,注意读好停顿”再到提出“分角色朗读课文”。这样就将一年级上册“读好课文”的要求细化为四个要点:注意读准“一”的变调;能读准课文的字音;注意标点的停顿;能分角色朗读课文。要求清晰,便于教学循序渐进。

2.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。

除了通过朗读背诵来积累好词佳句以外,课后练习还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。

(1)词语。

关于词语,教材在课后练习中着重体现两个层面。

一是采用“读一读”或“读一读,说一说”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常用词语,如《青蛙写诗》课后的“读一读”,引导学生积累生字组成的常用词;《语文园地四》“字词句运用”以“读一读,说一说”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巩固积累熟字新词的基础上,能运用这些词语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。

二是采用“读一读,说一说”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短语,如《小小的船》课后的“读一读,照样子说一说”和《项链》课后的“读一读,说一说,看谁说得多”,让学生在积累中初步感知“天—蓝蓝的天”(形容词重叠+名词)、“金色的太阳”(形容词+名词)等构词方式写出了事物的颜色、大小、形态等,使表达更具体了,并通过泡泡中的例句,引领学生联系生活拓展运用。

(2)句子。

在领会句子表达方式上,《影子》一课通过“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”的问题引领学习运用“前、后、左、右”等方位词,并通过泡泡中的例句,让学生感受到,针对同一事物,因为观察位置不同,方位词的运用也有所不同。通过《比尾巴》“照样子做问答游戏”,学习一问一答,初步感知疑问句与陈述句。

一年级上册要求学习的相关知识有:《秋天》一课认识自然段,能“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”;《青蛙写诗》一课认识逗号、句号,能在课文中圈出来;《雨点儿》一课读出逗号和句号的停顿。在课后练习中明确提示了每课学习的具体内容。

3.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,培养阅读能力。

(1)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。

《青蛙写诗》一课引导学生说一说“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”,《项链》一课让学生说一说“大海的项链是什么”,《雪地里的小画家》一课让学生交流“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,他们画了什么”,《乌鸦喝水》一课引导学生说一说“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”,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明显信息,促进阅读理解。

(2)编排连环画课文,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。

教材努力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阅读者,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《小蜗牛》,不再全文注音,而只给少量难字注音,引导学习借助图画认读生字、读通课文,在阅读时尝试运用多种阅读方法,引导学生重视图画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。拼音很重要,是起步阶段学生识字量不足的情况下自主阅读的重要工具。但是,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,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,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更多的方法进行阅读,体现了对于拼音、识字和阅读之间关系的理解——既要充分借助拼音识字、借助拼音阅读,却不应该完全依赖拼音,而是多渠道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。

四、倡导大量阅读,加强课内外沟通

教材重视激发阅读兴趣,引导课外阅读,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。教材中的不同板块提供了不同功能的阅读材料,倡导多渠道大量阅读。

语文园地中的《和大人一起读》,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,鼓励亲子共读,鼓励无压力分享阅读,用学生熟知的故事或朗朗上口的儿歌,激发学生阅读书面语的兴趣,是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。

教材中安排的《快乐读书吧》,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系统指导,激发师生共同开发课外阅读资源,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,以期通过提升阅读总量,发展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,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。一年级上册《快乐读书吧》的具体内容是“读书真快乐”,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,用几个场景提示阅读的途径和方式: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,和小伙伴分享故事,去书店翻阅图画书,在阅览室自由阅读。几个温馨的读书场景,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阅读,同时鼓励学生分享难忘的阅读经历,体验主动阅读、分享阅读的快乐。